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北京大学刘继同教授为我院师生作社会工作专题讲座
日期:2018-03-28 信息来源: 点击数:

北京大学刘继同教授为我院师生作社会工作专题讲座

 

 

12个国际社工日到来之际,3月21日晚,内蒙古医科大学2018年国际社工日主题学术讲座在国际交流中心多功能厅举办,讲座邀请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卫生政策与管理系刘继同教授做了题为“中国健康与精神健康社会工作实务体系建设现状与发展方向”的精彩报告。本次讲座由卫生管理学院和校团委主办,我院副院长于彩霞教授、自治区人民医院医务社工部工作人员和我院社会工作专业的百余位师生到场聆听讲座。


“什么是社会工作?社会工作与社会服务的区别是什么?医务社工又是什么?”刘教授以连环提问的形式引出自己对社会工作的独到见解——社会工作是一种社会福利服务,其具有福利性质,代表的是一种国家责任,其职责是链接社会资源,服务有需要、有问题的社会弱势群体。

刘教授指出,医务社会工作是社工专业发展的“火车头”,医务社会工作者是专门为病人提供心理关怀、社会服务,解决病人心理问题与社会问题的专业社工人员。他明确了医务社工的角色定位,强调中国医务社工具有全国性、全面性、差异化、政策化、本土化、专业化、内源化的新特点。

刘教授还提出了推进专业医务健康社工服务的七点建议。首先是更新思想、转变观念、明确初心;其次是健康福利一体化理论与理论视角;第三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与健康国策地位;第四是适应国人健康需要与建立社工部;第五是全面性的医疗服务质量管理与社工;第六是树立卫生财政学理念与政府投入;第七是专业化服务模式与地方政府创新。他强调医务社工的未来要朝着福利化、法治化、财政化、专业化、中国化、生活化等方向发展。

讲座过程中,刘继同教授以他多年来的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教育经验,用幽默风趣的语言、翔实的数据、现实生活中的鲜明案例分享,把医务社会工作的核心概念涵义进行了深刻剖析。最后,刘教授希望同学们今后要继续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特别要重点加强对心理学基础知识的训练,同时要以实务为基础,做政策倡导,做‘大社工’,以此推动健康社会工作的良性发展

在讲座的提问环节,针对我院提出“怎样看待临终关怀?内蒙古临终关怀的发展前景如何”,“当今医务社会工作人才出路在哪?继续深造还是投身人才市场”,“社工会不会被人工智能代替”,“社工应如何帮助有困难的人?主动‘出击’还是等人上门”等问题,刘教授都一一给予了精彩的回答,整个场面气氛活跃,阵阵热烈的掌声不时响起。

   刘教授的精彩讲座不仅拓展了师生们的学术视野,同时也使我院学子对新形势下的社会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和更深切的体会,进一步加深了专业认同感。

讲座会前刘教授与我院范艳存院长于彩霞副院长及我院部分教师举行座谈双方就今后进一步加强医务社工学科建设和卫生政策智库建设合作等问题进行了交流和探讨。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敕勒川乳业开发区  邮编:010110

版权所有:内蒙古医科大学 卫生管理学院